和顺五谷文化
五谷,粮食作物的统称。“五谷”之说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论语·微子》:“四体不勤,五谷不分”。《黄帝内经》中认为五谷即“粳米、小豆、麦、大豆、黄黍”,而在《孟子滕文公》中称五谷为“稻、黍、稷、麦、菽”,在佛教祭祀时又称五谷为“大麦、小麦、稻、小豆、胡麻”,再而后便是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记载谷类有33种,豆类有14种,总共47种之多。还有“百谷”、“六谷”和“九谷”说法,“五谷”说之所以盛行,显然是受到五行思想的影响所致。因此,笼统地说来,五谷指的就是主要的粮食作物。
以农业为主的和顺县地处山西省境东陲,太行之巅。东临邢台,西通省府太原,北连太旧高速,南下上党盆地。全县东西长75公里,南北宽35公里,总面积225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25万亩,现辖5镇5乡,330个行政村,总人口13.7万,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和顺公路四通八达,铁路业已营运,榆(次)邢(台)公路纵贯东西,207国道、阳(泉)涉(县)铁路贯通南北,全县实现了13个乡镇通油路,村村通公路。
和顺历史悠久,春秋属晋名盖与。战国先属韩后属赵,名阏与。汉为上党郡沾县地。晋属乐平郡,北齐置梁榆县。隋开皇十年改名和顺县属并州,以县东北有古和顺城而名。
和顺县地势高峻,以山地、丘陵居多,一般海拔在1300米以上。东部和西部山地,森林茂密,多长松柏桦杨。主要山峰:东有阳曲山、五蛇垴;西有人头山、北万山等,海拔均在1800米以上,其中以阳曲山为最高,海拔2058米。主要关隘北有松子岭关,东有黄榆岭关,东北部有马岭关,均地处险峻,为与外界交通要冲。境内主要流有清漳西源、 里恩河和清漳东源等。
和顺年平均气温6.3°C,昼夜温差大,夏无酷暑,清凉宜人。清代一位和顺县令曾生动地描述了和顺的氯候特点是:“春寒如冬,夏无盛暑,初秋陨霜,将冬霏雪。
由于气候和地形特点,和顺主要以玉米、谷子、黄黍、小豆、胡麻、菽、荞麦、高粱等农作物为主,民间逐步形成了以“五谷”为主的五谷文化。
“五谷文化”是利用纯天然的植物果实,朴实自然地再现大自然风采和民间习俗。民间将“五谷”视为吉祥之物。和顺五谷文化历史悠久,主要体现在祭祀、起屋、婚嫁、庙会、春节、端午节等大型活动和民间习俗活动。
在祭祀、起屋前,首先要撒五谷祭天地,才能进行动土施工;结婚时的四色彩礼主要以五谷为主;在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等五谷饮食文化;以荞麦、豆面等为主的杂粮文化;处处体现了和顺的民间传统五谷文化。
近年来,我县在发展传统五谷文化的基础上,又开发了民间艺术产品—《五谷画》。《五谷画》是以五谷等各类植物果实为本体,通过粘、贴、拼、雕等独特技巧,运用构图、线条、明暗、色彩等造型手法,对其进行特殊处理所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视觉艺术形式。
《五谷画》内容丰富,取材广泛,涉及名人书法、佛教道教文化艺术、山水人物画等,代表作有《竹报平安》、《秋艳图》、《八骏全图》、《凡高自画像》、《云龙胜景》等,其作品多次参加省市乃至全国的各项展览,2004年《五谷画》参加第六届中国民间艺术节并获万件艺术品金奖。
和顺民间五谷文化在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已经成立了民间五谷文化研究中心,在2005年和2006年两届消夏避暑旅游节2次大规模作品展览,受到了省市领导的高度赞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