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顺县县城总体规划


为加快我县新型城镇化进程,科学指导和顺县城空间发展和规划建设,经县人民政府同意,结合和顺县的实际情况和晋中市上位规划,于2014年对和顺县县城总体规划进行了修编,目前该规划已经市人民政府批复实施。
       一、县城规划概况:
       和顺县县城总体规划的规划期为 2014- 2030 年。近期至 2020 年,中期为 2021-2025 年,远期为 2025- 2030 年。远景为 2030 年以后。
       1、规划研究重点
       (1)贯彻国家政策,依据城乡规划法,探索新型城镇化模式和方法,满足县城实际发展需求。 
       (2)立足区域协调发展,明确县城功能定位,优化县城职能,构建完善、便捷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
       (3)彰显文化特色,提升县城景观风貌,整合中心城区建设用地布局。
       (4)建立完善的、适应区域发展需要的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5)建立公共安全防护体系,保护良好的生态环境。
       2、规划区范围
       规划区范围包含:义兴镇和李阳镇部分(包括三奇村、泊里村、温源村、后峪村),面积约 410 平方公里。
       中心城区范围包含:东至邢村,西至西外环、凤台村及九京水库,北至北外环,南至新 S318 省道(董榆线),总面积约 22.4 平方公里,其中城市建设用地约为 10.31 平方公里。 
       3、县城发展阶段目标
       第一阶段(2014 年—2020 年):弥补基础设施差距,改造城市环境,提升经济实力,扩大区域影响力。
       第二阶段(2020 年—2025 年):壮大城市商贸物流及旅游服务产业,增强区域辐射能力,成为晋中经济区核心县城之一。
       第三阶段(2025 年—2030 年):整合区域资源,利用门户优势,构建区域性综合服务中心,全面协调发展,成为晋冀交界的明珠城市。
       4、总体发展战略
       (1)城镇化发展战略。加快城镇化进程,以新型城镇化带动县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促进城乡资源互动,密切城乡空间联系;提高城乡空间经济的集聚度和组织化程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引导就地城镇化;走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坚持可持续发展;改革推动、开放带动;实施“四化同步、五位一体”战略。
       (2)产业发展战略。构筑“农业现代化、工业协调化、服务业特色化”、吸纳就业能力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现代产业体系。实行比较优势战略,依托资源、抓住机遇,打造优势产业集群;实行非均衡战略,构筑县域经济发展支点;实行规模经济战略,培育增长极;实行可持续发展战略,转变增长模式,建设节约、和谐社会。
       (3)生态发展战略。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保持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构建区域生态安全网络格局;打造绿色高效的生态产业文明体系;构筑生态安全和生态服务体系。
       5、经济发展目标
       2020 年,全县 GDP 达到 95 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6.5:55:38.5。
       2025 年,全县 GDP 达到 165 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6:53:41。
       2030 年,全县 GDP 达到 246 亿,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 5.5:50:44.5。
       6、社会发展目标
       统筹城乡发展,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一体。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大力发展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保障事业发展,健全社会事业体系,推动社会均衡发展。加强文化设施建设,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
的生活、文化和环境的需求,形成文明、安定、繁荣、舒适的现代化社会环境。切实保障城市安全,构建城市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完善的防灾减灾和应急保障设施系统,建立有效应对各种公共突发事件的预警和防范机制。
       7、 生态环境保护目标
       到 2020 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达到 9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 90%,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 9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 8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5%。 到 2025 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达到 9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 95%,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 98%,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 90%,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 98%。到 2030 年,全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达到 99%,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 99%,城市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 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 9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为 98%。
       8、城市建设目标
       发挥资源优势和地缘优势,将和顺县城建设成为晋中地区东部新的经济增长极和综合服务中心,城市空间布局合理、功能完善、低碳生态,具有较强的聚集力、省际辐射力和综合服务能力,实现生产要素的合理流动和优化组合,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9、城市性质
       县域中心,山西省东部重要的商贸物流及旅游服务基地,山水园林型城市。
       10、城市职能
       和顺县政治、经济、文化、信息中心;旅游、商贸服务业主要承载地;区域性商贸物流基地;山水园林景观突出的宜居小城市。
       11、 城市人口规模
       规划预测县城常住人口规模近期 2020 年为 6.5 万人,中期 2025 年为 8 万人,远期  2030 年为 9 万人。
       12、城市用地规模
       规划预测至 2030 年,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 10.31 平方公里,人均建设用地约 114.60 平方米。详见附表 10.
       二、城市空间布局规划
       1、用地发展方向
       规划期内,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方向确定为  “西进、南拓、北控、东限”,主导方向为向西发展,次导发展方向为向南跨铁路拓展。
       2、中心城区范围规划确定中心城区东至邢村,西至西外环、凤台村及九京水库,北至北外环,南至 S318 省道(董榆线),划分为主城区、北城组团、西部新城、南城商贸物流组团、东城组团、九京生态组团六个片区。总面积约 22.4
平方公里。 
       2、总体空间结构
       空间布局原则
       (1)空间拓展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相呼应。充分考虑和顺未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空间的影响,统筹协调城市功能的合理布局,促进中心城区空间结构的重塑,协调产业发展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支撑城市发展目标的实施。
       (2)功能分区与统筹布局。注重城市的功能分区引导,合理安排城市各类用地,注重公共设施的系统布局,完善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有效发挥土地的资源价值。
       (3)集约高效发展。土地是城市重要的资源,促进城市土地的优化、节约利用是本次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强调建立科学合理的用地指标框架体系,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合理利用。
       (4)可持续发展。优化城市土地利用格局,构建生态网络体系,促进城区有机更新和拓展,引导城市可持续健康发展。
       总体空间结构
       规划构建 “六片、两廊、两心”的城市总体空间结构。
       (1)“六片”。指主城区、北城组团、西部新城、南城物贸组团、东城组团、九京生态组团。
       (2)“两廊”。指张翼河(北河)、梁余河(南河)两条河流及沿河形成的带状公共绿地,是贯穿城区各组团的生态廊道。
       (3)“两心”。 指位于主城区和西部新城的两个城市综合中心。
       片区发展指引
       (1)主城区  。加强旧城改造,以内部优化、提升为主,定位为城市综合服务片区。建设用地面积 418.3 公顷。
       (2)北城组团  。位于滨河路与北外环之间,以综合整治现状为主,定位为设施完善的北城生活组团。建设用地面积 141.4 公顷。
       (3)西部新城  。位于董榆线以北,云龙山以南,结合梁余河(南河)打造生态湿地,形成高品质居住、生态休闲、商业服务、教育科研等功能,以居住、生态休闲为主要功能。建设用地面积 254.4 公顷。
       (4)南城物贸组团  。位于南河以南、董榆线以北,结合火车站(未来计划建设客货两用站)的升级改造形成和顺的商贸物流中心,组团东北部及南部安排配套的居住用地。建设用地面积 154.0 公顷。
       (5)东城组团。位于阳涉铁路以北、阳左高速以西,西侧以泰和生态湿地公园为主体形成城市生态绿核,东侧规划布置公用设施(包括污水厂和垃圾转运站)和专业市场,保留阳左高速东侧的工业用地,该片区以滨水休闲及公共服务职能为主。建设用地面积 62.93 公顷。
       (6)九京生态组团。位于九京水库附近,结合九京水库打造生态湿地公园,定位为城市生态涵养区。不计入建设用地。
       3、住房保障与居住用地布局规划
       居住用地规模
       规划至 2030 年,中心城区居住用地 380.90 公顷,占总建设用地的 36.93 %,人均 42.32 平方米。
       居住用地布局
       规划中心城区划分为 5 个居住片区,即主城区居住片区、北城组团居住片区、西部新城居住片区、南城组团居住片区和东城组团居住片区。
       保障性住房规划
       保障性住房选址充分考虑工薪阶层需求,选择公共交通、市政基础和公共设施比较完善的地区建设。可采取具有一定规模的独立居住区,以确保配套公共设施和居住区环境建设品质。逐步加大保障性住房供给比例,至 2025 年,保障性住房套数所占比达到 20%左右;至 2030 年,应基本建立起全面、科学的住房保障体系。
       4、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划
       公共服务中心体系
       规划形成“一主一次、三专多中心”的多核网络状中心体系:以新和大街、和化路——新城街、新建街和张翼北路作为横向公共设施生活联系轴;以中和路、永和路、太和路和永宁路为纵向公共设施拓展带。
       公共服务设施分三级布置:综合服务中心、专项中心和组团中心。
       (1)综合服务中心
       规划两处综合服务中心,形成“一主一次”的布局结构。
       1)综合服务主中心:东至粱余河、张翼河,西至永和路,南至天顺街、北至新建街,包含城市级商业、行政办公、医疗卫生、文化及体育五大功能区。
       2)综合服务副中心:以和化路——新城街形成联系轴,在白珍村附近形成新城生活服务中心,主要承担新城商业、文化、教育科研和医疗卫生职能。
       (2)专项中心
       利用和顺县职业高中原有基础形成一个教育片区,布置职业教育学校、特殊教育学校和老年大学;在云山路两侧布置宾招接待、娱乐康体等设施,形成旅游服务中心;在东城组团新建专业市场。
       (3)组团中心
       在城区各居住社区配套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构建完善的社区级公共服务网络,形成各居住片区的公共服务中心。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规模
       规划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 96.90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9.39%,人均 10.77 平方米。
       (1)行政办公用地 18.47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 1.79%,人均 2.05平方米。
       (2)文化设施用地 3.98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0.39%,人均 0.44 平方米。
       (3)教育科研用地 48.46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4.70%,人均 5.38 平方米。
       (4)体育用地 11.51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1.12%,人均1.28 平方米。
       (5)医疗卫生用地 7.89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0.76%,人均 0.88 平方米。
       (6)社会福利用地 3.12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0.30%,人均 0.35 平方米。
       (7)文物古迹用地 0.80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0.08%,人均 0.09 平方米。
       (8)宗教设施用地 2.67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0.26%,人均 0.30 平方米。
       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布局
       (1)行政办公用地。主城区行政办公用地以维持现状为主,需整合搬迁的行政办公用地主要布置在西部新城。
       (2)文化设施用地。保留和顺宣传文化中心(文化馆),扩建图书馆;新建多功能文化宫、新城文化馆;各个居住片区按照国家相关标准结合公园绿地广场配建文化活动站、老年人文化设施。
       (3)教育科研用地。新建科研中心、保留蔡家庄水文站;升格职业高中为职业教育学校,改建云龙书院为老年大学,新建特殊教育学校;升级并扩大戏校规模;保留教师进修学校。规划高级中学 1 所(内含初中、高中),九年一贯制学校 3 所,小学 8 所。
       (4)体育用地。新建标准体育馆,设置 400 米环形跑道,兼做和顺二中的体育活动场地;保留体育中心;完成游泳馆、文体中心的建设。在其他居住片区结合公园绿地和学校分别建设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形成完善的体育活动设施体系。
       (5)医疗卫生用地。升级扩建和顺县人民医院为二级甲等;保留中医院;北城组团新建义兴镇卫生院;西部新城新建综合医院 1 所(内含疾病控制中心) ;搬迁妇幼保健站至西部新城。
       (6)社会福利用地。保留星光敬老院;扩容改造光荣院;新建社会福利院 1 所、养老院 1 所。各居住社区应按照国家规范配建社会福利设施。
       (7)宗教设施用地。佛光寺、麻衣寺、关帝庙维持现状。
       5、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规划
       商业服务业用地规模
       规划商业服务业用地面积 117.81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11.42%,人均商业用地面积 13. 09 平方米。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布局
       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按市级、社区级两级布置,形成一个集散有度、分布规模适度的商业金融服务体系。
       (1)市级商业设施。在新和大街两侧布置宾馆饭店、金融贸易、咨询保险、写字楼、购物中心、超市百货等大型商业设施,形成商业主中心;在火车站附近布置市民日常生活用品批发、宾馆等商业设施,形成商业副中心;保留中和街商业步行街并向北延伸,可以民俗、市井风格的小型商铺
       为特色,经营本地小吃、手工艺品等地方特色产品,形成太行民俗风情街。在主城区北部云山路两侧以文化创意为主题布置宾招接待、娱乐康体等设施,形成旅游服务中心。 
       (2)社区级商业设施。各居住片区形成社区级商业中心,以综合食品、百货、餐饮、药店、书店、便民店等店铺为主,满足居民日常消费需求。
       (3)专业市场。东城组团新建专业市场(现蔡家庄水文站以东),以农业生产资料营销、建材和城市生活物资交易为主。
       6、工业与仓储物流规划
       工业用地布局原则
       对于旧城区的工业企业进行全面整合和搬迁,进行用地置换,调整为文化、居住、商业、绿地等经济社会效益更高的用地类型,改善城区的环境质量,提高土地使用效率。计划新建的工业项目应向和顺县工业集聚区搬迁。
       工业用地规模
       保留现状中心城区工业用地共 26.63 公顷,占建设用地总面积的 2.58%,人均 2.96 平方米,规划期末中心城区不再增加工业用地。
       工业用地布局规划
       位于城区的水泥厂、氧化镁厂、煤炭加工厂等已经废弃的工业企业近期用地置换;对于和顺裕东面粉厂、银圣化工有限公司、阳煤华鑫晋东煤机修造基地、新光集团金属资源综合利用有限公司等新建的企业,环保部门应加强监管;计划新建工业项目应向和顺县工业集聚区集中。
       物流仓储用地规模控制
       规划至 2030 年,中心城区物流仓储用地达到 42.14 公顷,占建设用地面积的 4.09%,人均 4.68 平方米。
       物流仓储用地布局规划
       主要在铁路站场南侧、新 S318 省道(董榆线)以北地区布置物流仓储用地,形成县域物流中心;保留和顺县粮食转运站。
       7、绿地与广场用地规划
       绿地与广场用地
       规划至 2030 年,绿地与广场用地面积 164.75 公顷,占建设用地比例15.97%,人均 18.31 平方米。
       绿地系统结构
       依照中心增绿、外围拓展、绿楔引入、打造廊道的原则,形成“三山、三廊、两环、六心”的绿地系统结构,构建完整的山水生态园林绿地系统。 
       (1)三山。云龙山省级森林公园、文昌山森林公园、麻衣山生态保育区。
       (2)三廊。张翼河(北河)、梁余河(南河)两条滨河绿廊及粱余旧河景观型廊道。
       (3)两环。外环(西外环、北外环)防护绿地、内环(主城区外缘)城市休闲绿地  。
       (4)六心。泰和湿地公园(扩建)、永和南公园(现状)、新城滨河公园(规划)、凤台公园(规划)、张翼生态修复示范公园(规划郊野公园)、九京湿地公园(规划郊野公园)。
       郊野公园布局
       利用粱余河(南河)、张翼河(北河)、九京水库等自然元素,以乡野绿化手段,构建生态涵养区,强化建成区与自然本底的融合。不计入城市建设用地。
       (1)九京湿地公园。基于九京水库建设九京湿地郊野公园,以生态功能为主导,作为城市的生态保育区。
       (2)张翼生态修复示范公园。位于云龙山东北侧山脚下,地势平坦,作为煤矿采空区生态修复的示范工程。
       (3)西部新城湿地公园。在新 S318 省道(董榆线)和阳涉铁路之间的滨河带形区域规划为郊野湿地公园。
       (4)东城湿地公园。在东城组团市场用地以南,阳涉铁路以北的滨河区域规划为东城郊野湿地公园。
       绿地与广场用地布局
       (1)公园绿地。规划至 2030 年,公园绿地用地 124.87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12.11%,人均 13.87 平方米。规划布置 5 个城市级综合公园,分别为泰和湿地公园、永和南公园、新城滨河公园、太和公园以及梁余旧河景观绿廊;按照 300 米服务半径,沿河、沿路、广场和道路交叉口等,布置街旁绿地。
       (2)防护绿地。规划至 2030 年,防护绿地用地 33.61 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3.26%,人均 3.73 平方米,主要为工业及市政用地卫生隔离带、铁路、公路及城市外环路防护绿带。城市高压走廊防护绿带,绿带单侧宽度从 20 米到 100 米不等。
       (3)广场用地。规划至 2030 年,新建城市广场用地 6 处,占地 6.28公顷,占城市建设用地的 0.61%,人均 0.70 平方米。  
附属绿地规划
       (1)居住用地。新建二类居住用地绿地率应不低于 30%,应按居住人口人均 1- 2 平方米的标准建设集中绿地,居住小区每块集中绿地的面积应不小于 400 平方米;旧区改建绿地率应不低于 25%。
       (2)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的绿地率根据不同的用地类型采用不同的指标,行政办公用地的绿地率不低于 30%,机关、中小学校、体育及公共文化设施及高等院校、大型科研院所、宾馆、疗养院等用地绿地率应不低于 35%。
       (3)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商业金融中心用地的绿地率不低于 20%。
       (4)工业、仓储用地。工业用地绿地率分两类:一般工业用地的绿地率不低于 20%;产生有害气体及其他污染的工业用地的绿地率不低于 30%。仓储用地绿地率应不低于 20%。
       (5)交通设施用地。新和大街的道路绿地率应不小于 25%,其他干道、次干道、道路绿地率应不小于 20%。
       (6)市政公用设施用地。市政公用设施用地绿地率应不低于 30%。
       8、景观风貌规划
       规划目标
       在梳理城市空间结构特征的基础上,将山水景观要素引入城市,创造特色鲜明、体验丰富、整体和谐的城市景观环境;塑造对人与自然尊重的整体城市意向,通过强化重点地区的景观特质,增强城市空间的可识别性。 
       景观风貌结构
       构建“三山、三廊、两轴、五片、多心”的城市景观总体结构。
       (1)三山。云龙山、麻衣山、文昌山构成城市外围的生态基质。
       (2)三廊。张翼河(北河)、梁余河(南河)两条滨河景观绿廊和梁余旧河休闲型城市景观廊道  。
       (3)两轴。中和路和新和大街两条城市景观轴。
       (4)五片。老城风貌意向区、九京湿地风貌区、张翼生态公园风貌区、西部新城湿地风貌区、东城湿地风貌区。
       (5)多心。多个城区内部公共服务中心节点和边山人文景观节点  。
       景观风貌分区控制
       规划提出有重点的将中心城区划分为五类景观风貌片区。每个片区从强化现有特色,改善现状问题入手,提出相应的策略和建议,从宏观上把握景观风貌风格,为强化城市景观系统的特色服务。
       (1)老城历史风貌片区。包括和顺古城及周边。规划保留木牌坊、石牌坊、南关武庙等文物古迹,形成以历史人文为主题的景观风貌片区;通过道路改造、增设商业广场、文化广场、公共绿地等手段反映历史人文气息,体现城市发展与变化,形成历史文化与现代艺术相交融的风貌特色。
       (2)核心景观区。包括新和大街城市级公共中心、西部新城副中心及南城组团中心。以都市人文印象为主题的都市景观主题区,以清晰的功能划分、时代感的现代建筑和公共空间为特征,反映丰富多彩的现代城市生活气息。
       (3)居住区。总体风貌应亲切宜人,增强住区的可识别性;通过邻里间活动场所建设,增强居民的归属感。 
       (4)仓储物流区。包括梁余河(南河)以南区域。以反映现代仓储物流、交通枢纽这一城市功能为主题的景观风貌区,整体环境应达到整洁、宜人、美观、清新。
       (5)郊野绿化景观区。包括九京湿地风貌区、张翼生态公园风貌区、西部新城湿地风貌区、蔡家庄湿地风貌区等郊野公园。以回归自然为主题的生态景观主题区,强调生态绿色效应和舒适的人居环境。
景观轴与规划带
       (1)张翼河(北河)、梁余河(南河)两条滨河景观轴。是城区生态内核,两条滨河景观轴的空间形态应该巧妙结合原生态的自然环境,疏朗、开阔、自然。
       (2)梁余旧河休闲型城市景观廊道。利用梁余河原河道肌理及地形落差,规划贯穿主城区的休闲性景观水道,串联主城区各功能板块,丰富城市开敞空间层次。
       (3)新和大街景观轴。是城区公共服务聚集轴带,利用公共建筑、公园、广场、街道小品、道路绿化等手段,形成有序多样化的城市核心景观轴。
       (4)中和路景观轴。是特色风貌休闲景观带,划分为南、中、北三段,并与周边城市功能相结合赋予一定的主题,分别为南段——生态景观特色、中段——商业景观特色、北段——历史人文景观特色,丰富景观带的层次感。
景观风貌节点规划
       (1)公共景观节点。对北城组团、主城区、西部新城、南城物贸组团主要公共服务中心进行重点景观设计,既要有较强的艺术性和可识别性,又要能体现和顺地域特色。   
       (2)边山人文景观节点。以云龙山龙柱、佛光寺、文峰塔、麻衣寺为景观标识物,结合城市设计,构建多维度的景观视线通廊。
整体城市设计
       维护生态本底的完整性,引山、亲河、拓水、穿绿、造园;有机更新旧城,挖掘古城肌理,提出有限性恢复措施,稳妥推进新城建设;提出城市开发强度,分区保障山、河、水、城的和谐风貌。
       9、开发强度分区发展指引
       高等强度开发控制区
       规划新和大街商业中心区容积率控制在 2.5~3.0 之间。公共建筑高度控制不大于 45 米,住宅不大于 55 米。
       中等强度开发控制区
       中等强度开发控制区主要为城市更新区域及北城组团、西部新城和南城物贸组团居住区。
       中等强度开发控制区强度控制:容积率控制在 1.5~2.5 之间,公共建筑的建筑高度控制不大于 40 米,住宅不大于 36 米。
       低强度开发控制区
       低强度开发控制区主要包括城市特色区域和仓储、工业、市政用地。
       (1)城市特色区域。包括太行民俗风情区和云龙山边山居住区,容积率不大于 1.5,公共建筑高度不大于 15 米,住宅不大于 20 米。
       (2)物流仓储区。除东北部居住区采用中强度开发外,其他区域控制为低强度开发,容积率不大于 1.5,建筑高度不大于 40 米;居住区内的公共建筑高度控制不大于 25 米,住宅不大于 20 米。
       (3)工业用地。区内为现状工业用地;局部开发采用低强度模式,容积率控制不大于 1.5,建筑高度不大于 25 米。
       (4)市政用地。容积率控制不大于 1.5,建筑高度不大于 25 米。